沈思源
时隔近一年,我们再次见面。他推着酒店的行李车,几个大箱子叠得老高。门一开,不等我开口,他已笑呵呵地说:“今年新茶,全新的包装,还没上市,先给您送来。”
我知道他的每一片茶叶都很珍贵,可是我心里竟然高兴不起来,却生出一分心疼。不用他开口,我冥冥中感知到他所面临的困境。毫无疑问,他是和我一样的人,对别人慷慨,对自己苛刻。苛刻到舍不得添件新衣,慷慨到送出最好的东西时,从不计较得失。
坐下后,他说特意带了冬天采的茶。我说,那就喝这个吧。历经四季阳光雨露、风霜雨雪,滋味一定格外丰富。
品着这泡不一样的安溪铁观音,他又一次向我娓娓道来。在他面前,我始终是个倾听者。每次他来,总是他讲,我听。
说起与铁观音的缘分,他眼底泛起轻雾般的温柔。那是在北京一个茶香氤氲的午后,一家安溪茶商的茶室里,一张茶山老照片静静倚在案头。佛耳山沉浸在晨雾中,茶树如绿浪轻涌,山岚似素纱漫卷。就在目光触及的刹那,照片里的灵性破纸而出——他听见山的心跳,感受到茶的呼吸,仿佛前世的约定在此刻苏醒……
缘起佛耳山:
京城茶人的山海之约
2008年,北京因奥运而沸腾,王生勇却悄然南下,来到茶乡安溪。初到祥华,伫立于云雾缭绕的佛耳山前,他未曾想到,这片海拔1500米的秘境,将彻底改写他的人生。
站在山巅深吸一口气,草木清香漫过喉间,他忽然明白:真正的中国茶,是天地与人共舞的结晶。天以云雾为被,地以岩骨为床,人以掌心为壤,茶种以岁月为盟,四者在光阴里轻轻相拥,酿出穿越千年的灵犀。俯瞰层叠的原始森林,他仿佛听见一个声音:“真正的好茶,应生于天地,归于自然。”
2009年,王生勇正式结缘佛耳山。在当地老茶人的帮助下,他开始了解这片土地的脾性,并立下誓言:用十年时间,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,让世界品尝一杯真正的安溪铁观音。
2013年,王生勇承包佛耳山300亩高山茶园,开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。他摒弃所有化学投入品,坚守“三不”原则:不修剪、不催芽、不干预自然生长。每天清晨,他带着茶农背着竹篓上山,用双手一寸寸翻耕板结的土地。
“起初,锄头下去只能留下浅痕。”他说,“但我们坚持翻耕,让阳光和雨水渗入,慢慢唤醒土壤里的微生物。”他遵循千年自然农耕法,保留茶园周边的原始森林,让落叶化作腐殖质;梯壁留草,防止水土流失;人工除草后,将杂草铺在茶树根部,形成天然覆盖。
第三年春末,翻土时他忽然停住——指缝间有软软的东西在动,是蚯蚓。这些泥土深处的“隐士”,是土地最好的信使。他蹲在地里笑出声,像重逢失散多年的老友。后来,土壤松软得能插进整只手掌,抓起一把,土粒簌簌落下,带着腐叶的清香。他说:“土地和人一样,你真心待它,它才肯把心掏给你。”
蚯蚓的回归,标志着土壤微生态的重建。如今,佛耳山的茶园土壤如海绵般松软,潮湿石缝间,苔藓洇着水痕,与茶枝的影子在晨光中交错成画。这里的茶树不似园圃中的规整,却在野趣中透着自在——与蕨类共饮朝露,与苔藓同沐山雾,每一片新叶都舒展着与天地相融的姿态。
野放之道:
回归本真的制茶哲学
在茶园管理上,王生勇独创“单株种植管理”模式,每株茶树间距一米以上,给予充足生长空间。茶树活得恣意——不修剪,任枝条向云雾伸展;不催芽,让根系在岩缝中深深扎根。他说:“茶如修行者,需要沉淀。急着催它,它便把苦涩给你;让它慢慢长,它就把兰香、蜜韵都攒着,等你。”
自然界的万物其实与人相通,只有沉淀足够的能量,才能在绽放时一鸣惊人。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证。这十多年来,他如闭关修行者,除了茶园劳作,大多时间独处。唯有如此,才有更多时间思考,与自己相处。他说每个人都有几个自己,纯粹独处时,真我才会显现。
十年间,他跟随老茶人传承古法技艺,从萎凋到摇青,从发酵到烘焙,每道工序重复无数遍。他守着古法铁锅,摇青时看茶叶在竹匾里翻涌,如观一场无声修行。“摇青要‘三醒三醉’,如同人经几番起落,才能把性子磨透。”发酵时他彻夜不眠,盯着茶叶从青褐转为琥珀色,“发酵是茶的修行,火候到了,苦能转甘,涩能成韵。”
他在茶中修行,最终成就了一款精品之作——“慈顺茗枞”。“慈顺茗枞”的茶汤入喉,兰花香先漫上来,接着是山涧清泉般的回甘,最后留在舌尖的,是淡淡的炭火温煦,如光阴沉淀后的温柔。
这款采用百年老枞鲜叶,经三十六小时自然发酵、炭火慢焙七十二小时而成的野放铁观音,在2023年一经推出,便享誉海内外。因茶汤金黄透亮,兰花香中带着幽幽果香,且回甘持久,被誉为“观音韵”的典范。
破茧成蝶:
从“茶小白”到茶界传奇
十年磨一剑,王生勇的坚持终得回报。他的茶品在多个茶王争霸赛中斩获大奖,荣誉背后,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。
如今,他的茶园成为行业标杆。当地政府正着手推广他的“茶园微生态-茶山小生态-全域大生态”模式。更有茶界泰斗亲临佛耳山考察,赞叹喝他的茶喝得出天地灵气。
王生勇善于思考,更懂得追随内心。他将茶文化与当地历史深度融合,以佛耳山的慈顺夫人墓为灵感,将品牌命名为“慈顺茗茶”,推出“茗静、茗净、茗境”三款茶品,对应静心、净心、境心三重境界。他还计划将废弃的白玉小学校舍改造成茶文旅综合体,让游客在采茶、制茶、品茶、茶修中感受千年茶文化的魅力。
坐在我对面,王生勇眼中不再有去年初见时的迷茫,多了一份自信与坚定。他说:“未来,我要打造中国首个野放茶生态博物馆,让更多人了解自然农耕的价值。”
从北京到安溪,王生勇用十七年光阴诠释“你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你”的真谛。他的故事,是安溪铁观音复兴的缩影,更是中国茶人坚守初心、回归自然的时代篇章。当沸水冲开蜷曲的茶叶,那一缕茶香里,沉淀的不仅是佛耳山的云雾与季风,更是一个茶人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。这杯自信、有力量、有灵魂的中国茶,正于茶香四溢中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