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宇霖
一提起“走西口”,许多人脑海中便会响起那首苍凉而深情的民歌。但对我而言,这一次的“走西口”,却是一段寻根问祖、慰藉乡愁的旅程——它通向的,是光泽县司前乡西口村的共兴角落,一个承载着苏氏家族记忆的地方。
故事要从2002年说起。那年,我们村重修族谱,向各地宗亲发出邀请。来自江西铅山县桐木关、德兴县以及光泽县等地的十几位乡亲,跋山涉水而来。接待他们时,我深深被苏氏祖先那种志在四方、勇于开拓的精神所打动。从那时起,我便暗下决心:一定要去他们生活的地方看一看。
2007年4月,机会终于来了。我赴武夷山参加省政协的培训班,结束后便转道光泽县城,前往司前乡。然而,通往西口村的水泥路正在修建,车辆无法通行。苏联钦、联木等十几位乡亲得知后,特地骑着摩托车赶到乡政府与我相见。中午,乡党委书记设宴款待,席间言笑晏晏,乡情融融。临别时,他们眼中的激动与期盼,令我久久难以平静。我在心中默默许诺:路通之日,必当再访。
时光荏苒,转眼到了2010年9月。省政协再次在武夷山举办培训班,我本可不必参加,却因心中那份未了的牵挂,毅然前往。9月8日上午,我请假启程,提前一晚联系了联木。他的哥哥联珠得知后,执意要在光泽车站接我。那一夜,我思绪万千,对共兴的想象在脑海中反复浮现,几乎一夜未眠。
清晨五点多,我匆匆起身,泡上一壶铁观音,简单用过早餐,七点半准时出发。由于不熟悉新修的道路,我们绕行建阳,多花了四十多分钟,十点多才抵达光泽车站。联珠早已等候多时,在他的引领下,我们沿着新修的水泥路,向西口村驶去。
一路上,联珠与我相谈甚欢。他虽读书不多,却走南闯北,阅历丰富,言谈间充满坦率与真诚。半个多小时后,我们抵达司前乡,继而沿河东行。山路蜿蜒,满目青翠,植被茂密,溪水潺潺,仿佛每一步都在走近历史的深处。十一点左右,我们终于抵达共兴村落——龚家宿。
这里是200多年前,我们溪美村苏氏第十八代子孙落脚生根的地方。如今仍居住着十四户、八十多位苏氏后人,江西铅山、德兴等地的宗亲也多源于此处。车刚停稳,早已等候在路旁的乡亲们便围了上来,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。作为200多年来第一位回访的苏氏后人,我受到最隆重、最真挚的接待。
大家簇拥着我,走过一条200多米长的石头路,来到联珠叔父家的厅堂。刚落座,外面便响起了热烈的鞭炮声。一位乡亲双手捧上一杯正山小种茶,盛在不锈钢杯中。我轻轻打开杯盖,茶香扑鼻——那是一种浓郁而质朴的香气,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与乡情的温暖。
稍作休息后,我与几位长者聊起两地的变迁。几位年轻人则翻看着我带来的《铁观音之乡》画册和《安溪在前进》影集,急切地寻找着故乡的痕迹。随后,我走出厅堂,参观祖先初到此地时搭建的木架老屋。屋后倚山,两株百年红豆杉苍劲挺拔;门前远山叠嶂,视野开阔,阳光充足。周围的木结构房屋,无一不体现着先辈的智慧与眼光。在我的提议下,我们二十多人在祖屋前合影,定格下这难忘的一刻。
午时已至,丰盛的午餐开始了。饭桶蒸的米饭、红烧肉、猪脚、小溪鱼、笋心、山鸡、石鳞……一道道原汁原味的山野佳肴,让人回味无穷。尤其是那用传统饭桶蒸出的米饭,更让我仿佛回到五六十年代的旧时光。
下午一点半,为赶回培训班听课,我不得不告别。乡亲们依依不舍,簇拥着我,一步步走过那条光滑而凹凸的石头路。“以后要常来,下次一定要住一晚!”他们反复叮嘱。我频频点头,郑重承诺:“一定会的,我会带更多乡亲来看你们。”
临行前,我回头望去——深山、老屋、淳朴的乡亲,一切都如此遥远而亲近。这一趟匆匆的“走西口”,虽短暂,却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。
车轮飞转,归途中心潮难平。我想到第一位来到龚家宿的苏氏先辈,他们不畏山高路远,不惧艰难险阻,只为心中的希望,义无反顾地开辟新家园。而我们溪美村的今天,不也正是师圣、师存两兄弟怀着同样信念开创的吗?
心中有希望,千难万险皆可越;
心中有希望,美好明天终可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