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溪频道  当天数字报  旧版入口






2025年08月12日

风过古渡口

白丽虹

立于蓬观亭前远眺,层层叠叠的屋舍如屏,悄然掩去了古渡口的形迹。视线受阻,思绪却沿着脚下蜿蜒的小径,飘向那被时光隐去的所在。

蓬观亭,曾是古时魁美渡口来往行人暂时歇脚的地方。遥想当年,官府特意派五个衙役驻扎此地,足见其地理位置的关键与紧要。《蓬莱刘氏族谱》记载:安溪北线的商贾,把该地的土特产如瓷器、竹木器,靠肩挑到魁美渡口下船,转运外地;而从外地运来的货物亦经此地,而后发往彭圩以至各地。这些记载,见证了蓬观亭不仅是通往渡口的驿站,更是蓬莱对外的窗口。

“窗口”外的游离,让人有急于探寻窗内风景的欲望,沿着通往古渡口的小路寻寻觅觅,渡口岸边三座颇具年代感的旧厝牵绊住了脚步。大厝是传统的闽南燕尾脊架构,大门口的三级台阶用石雕砌成,这在当地极为少见。据说这里的大户人家利用离渡口近的便利,从泉州买来石砻石雕,从海外运来瓷砖等建筑材料经刺桐港运到此处。

大厝门前几棵老荔枝树,皱纹深刻,枝叶“沙啦啦”低语,仿佛诉说着昔日肩挑手提、商旅络绎的繁华盛景——一幅鲜活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
从渡口的这边沿着清水岩大桥走向对岸。站在桥中间,望着晋江从大山深处浩浩而来,心胸仿佛被晋江之水洗涤,一下子变得清爽开阔,脑海中也顿时莫名生出“浩浩汤汤”这个词来,我冒出一句:这里看来也不输给长江。同行的人笑了,他当然不知道我说的是我这时对晋江水的独特感受。

从桥上到桥下只有几步之遥。下到桥下,感受古渡口吹来的风。河滩上躺着两艘钢管做成的船排,闪着白晃晃的光,就像两艘没有灵魂之船的躯壳。我还是喜欢竹制的或者木制的船,因为它们身上有植物留存的温度。

渡口的河床上大部分已被茅草侵略,小部分被种上了香蕉、地瓜、玉米等农作物。岁月的包浆点缀着河岸边的鹅卵石。陪同参观的老刘介绍说,他小时候目睹过渡口热闹的景象,那时一拨一拨的船夫拉着逆流而上的船只,不懂事的小孩还编了一个顺口溜:“拨船九,嗯哦号,褪衫褪裤摄嘎走。”随着时代的发展,陆路逐渐取代水路,古渡口也慢慢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。时间越久,越让他感觉有保护古渡口的责任,所以他不允许任何一个村民来挖走渡口的一块石头,有的人不理解就说他:一块破石头有啥好保护的,真是个傻子!是啊,正是因为有许多像老刘这样的“傻子”,我们的众多文物才得以留存下来。渡口榕树成荫,盘根错节的榕根紧紧拥抱着溪岸的鹅卵石,宛如忠诚的卫士,守护着这片土地。每当看到有榕树枯萎,老刘便会第一时间买来榕树苗补种,用心呵护这里的一草一木,防患于未然。

立于古渡口,一阵清凉的风掠过。心神恍惚间,这风,是宋元的遗韵,还是明清的余响?它跨越漫长光阴,带着古老的气息,与我于此相遇。能与这穿越时空的风对话,是何其难得的因缘与幸事!

--> 2025-08-12 8 8 安溪报 content_147934.html 1 风过古渡口 /enpproperty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