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宇霖
大暑过后,几场夏雨初歇,傍晚的天空格外澄澈,习习凉风拂过,心头蓦然一动:何不驱车再上凤山?已有四载未曾登临了。
山路蜿蜒陡峭,电动车也需步步助力。约莫二十分钟,涵虚阁终于映入眼帘。这座由县委、县政府建造的三层楼阁,静立山间。登上顶层,凭栏远眺,龙飞凤舞般的县城新貌尽收眼底,也悄然牵动了我深藏心底的凤山情思……
记忆回溯到2004年11月1日,时任县长尤猛军率队检查重点项目建设,暮色初合时登临凤山。在在建的涵虚阁前,尤县长忽对时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唐建华与我言道:“此阁三层,需三副楹联刻于石柱。我们三人各作一副,近日内完成。”接下任务,我辗转难眠,苦苦构思。翌日夜,大雨滂沱,我驱车至涵虚阁。雨后的县城,河滨两岸灯火经雨水濯洗,愈发明亮璀璨。我兴奋地抓拍数帧,合成一幅《凤凰飞翔世界》照片。凝望间,蓝溪穿城而过,三弯回转,尤以环抱县政府那弯最为灵动,恍若玉带缠腰。刹那间,灵感迸发:“山水抱怀太极图中生大象,凤凰展翅地球村里尽蛟龙。”如今,这三层阁楼柱上,分别镌刻着尤县长的“千峰萦郭立,一水抱城来”,唐主任的“上青嶂下碧湖历历山川谁可乐,前古人后来者悠悠天地我何为?”以及我的这副联。三副楹联,为涵虚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意蕴,引人驻足,发人幽思。
随着凤山荣膺3A级景区,城东水闸蓄水成湖,“游龙湖,登凤山”已成安溪必游胜景。两岸华灯映照,导游口中的“安溪八景”,令人沉醉。犹记2007年5月6日夜,我陪同省委原书记、省政协原主席陈明义夜游龙湖,竟有大鲤跃入船舱,此情此景,促我即兴赋诗二首,更难忘登临涵虚阁顶的夜晚,俯瞰安溪,沿溪灯火如巨龙腾飞,直向东方,令所有观者惊叹不已。
追溯更早的1982年,为撰写革命斗争史,我知悉凤山制高点曾有一处险要的战时工事。2000年“茶文化节”期间,登临一探的念头愈加强烈。11月23日上午,我约上宣传部的人员徒步攀登。彼时的凤山,山上果树稀疏,坟茔散布,我们汗流浃背地攀爬一个半小时方至山顶。当时便想:若能修路上山,建成景区该多好。未曾想,这夙愿早已成真。足见当时县委、县政府的远见卓识——深知经济发展,文化当先。唯有文化,方能穿越时空,历久弥新。
此刻,更深深感佩于开先县令詹敦仁选址的智慧。他慧眼择定这背倚凤山、面朝笔架、蓝溪中贯的宝地建县。据载,詹公曾踏勘湖头,见其平旷环山,景致秀美,然东北山形似猴,风水不宜;又至光德仙苑,西北水湖山有“飞天白鹤”穴,主飞腾万里,却嫌西南溪流细小,格局难称。踌躇间,宿于破庙,梦中得白发老翁指点:“飞天白鹤虽好,难沐朝阳。既有此心,何不往落凤之地建城?”詹公惊醒,次日寻至参内岩岭,见满山芼草皆倒向东南,循迹攀登至风髻山(向天罗),俯瞰之下,龙脉自岩岭绵延而来,左右二峰如凤翼舒展,詹公大喜:“好一只活凤,飞凤朝天,真祥瑞之地也!建城于此,必得繁荣!”天遂人愿,安溪县城由此奠基开建。
凤山,是安溪人民心中的圣山,亦是我魂牵梦萦之地。忆起1981年我在县委办工作时,主任周碧梧曾吟诵:“征途如登万仞山,山外青山天外天。前边尽有无穷趣,只有功夫不断间。”如今,四十五载倏忽而过,勤劳勇敢的安溪儿女,正是心怀“山外青山”的远志,一步一阶,不断攀登,终使家乡旧貌换新颜。正如习近平同志2000年在《管理世界》增刊中所总结:“几年来,安溪人民自强不息,团结奋斗,艰苦创业,发挥优势,走出一条具有安溪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。”这“团结奋斗”四字,何其精当!正是历届班子薪火相传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与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接续拼搏,方成就今日“争当山区第一县,挺进全国五十强”的宏图;而“安溪特色”,既是对过往辉煌的肯定,更是照亮未来的明灯。为此荣光,我们自豪;展望前路,我们更当砥砺奋发!
安溪的明天,必将如那展翅的凤凰,翱翔于更加辽阔的天际!